学校首页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商学院

学生风采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学生管理 >> 学生风采 >> 正文



【社会实践】拾遗兴乡队 | 走进武安 助力“非遗”(一)
日期: 2024-07-11      发布:李贝贝      信息来源: 商学院      点击数:


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,它起源于明末清初,主要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、邢台等地,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。平调唱大戏,曲腔悠扬、旋律流畅;落子唱小戏,载歌载舞、活泼欢快,更具口语化说唱特点和独特唱腔。

为了充分感悟非遗魅力,深度挖掘非遗价值。7月10日,商学院拾遗兴乡队实地走访了平调落子剧团优秀演员刘继冬老师。在戏曲的舞台上,刘老师把关羽忠义、仁勇、刚毅、正直的人物特点表演的惟妙惟肖,深受观众和游客的喜爱。他创排的《三上轿》荣获中国戏曲梅花奖,《黄粱梦》荣获国家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曾两次带队赴昆山展演促进文化交流。

在采访中,刘老师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平调落子的红色传承。抗战时期,平调落子被称作“红色剧种”,在“解放区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;新中国成立后,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点扶持,发展进入鼎盛时期。1959年9月,毛泽东视察邯郸时,在观看了由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演出的折子戏《端花》后,高兴地说,“打破了戏曲舞台上的清规戒律,是一台好戏。”发展至今,平调落子代表性剧目有《端花》《吕蒙正赶斋》和《高山流水》等140多个。

当前平调落子面临着人才断档的问题,通过采访,同学们找到了形成这一困窘的根本原因,一是基本功难学,二是行业收入低。采访到最后,刘老师质朴的说:“能坚守在这里40多年,就是因为一种割舍不断地情怀,尽管难,但我们还在做。”这也许就是平调落子依然绽放璀璨光辉的根源。

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,也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,更需要青年学生接续讲好非遗故事。此次访谈,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宝贵机会,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种子,更激发了同学们进一步挖掘非遗价值的热情。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,广泛收集平调落子台前幕后的片段和花絮,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引发关注热度,进一步扩大影响,努力让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
访谈刘继冬老师

刘继东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妆具

团队成员和刘继冬老师合影


终审:党委宣传部




Copyright ©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

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汇安路39号 邮编:050091 冀ICP备14011511号

乘车路线:火车站南行至中南小区站乘坐70路、市内乘坐107路公交车到城市学院(南校区)站下车即到